湖北医科大学:打造人才培养高地,集聚人才,?

京中网讯(湖北日报)(通讯员:马浚凯、郑雨辰、黄松和)六班砥砺前行,踏上新征程。庆祝建校60周年,湖北医科大学于10月9日隆重召开2025年人才工作会议,公布了首届“湖北省医学科学家”和“湖北省医学学者”名单。学校党委副书记、董事长罗洁洁发布会议报告,全面总结人才培养成效,部署未来发展规划,要求重视加快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
培植人才沃土,打造发展新高地
“十四五”期间,湖北医科大学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突出成效。党控用人格局不断强化。我校坚持党的宗旨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不断完善员工工作体制机制,出台10余项员工服务政策。年均人力资源开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高层次人力资源不断加速积累。招聘和教育质量持续提高。专任教师总数比“十三五”末增长60%。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由“十三五”末的34.4%提高到48.8%。新增国家级以上人员22人。人力资源项目总数超过100个,涵盖地方所有类别。人力资源开发机制逐步优化。为贡献人力资源开发,学校进一步深化人事改革,持续实施招聘、教师分类管理、绩效分配等改革。。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有效集中精力教学和科研。人才支撑发展成效大幅提升,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科技进步、教育质量提高,促进产校、教育区域合作。 “十四五”期间,ESI全球临床医学排名上升至前2.2%,药理学、毒理学进入前1%。软医学领域排名上升至第29位,较2024年提升10位。发表高水平文章数量增多,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6项,获批国家和地方科技成果奖近百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一流课程6门。开设了班级课程。
精准施策,打造优越的人才工作“组合拳”。
2025年是“十四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大学更名”、“办博会”的重要一年。学校把2025年确定为“人力资源开发年”,正在实施精准的人力资源获取、培养、使用措施。在招聘方面,学校进行了全面的人才盘点,编制了《人才质量分析报告》,找出了人才需求缺口,创建了国家级招聘专班。今年上半年,我们成功引进国内专职人才1名,并通过灵活的引进方式,吸引了5名国内人才(团队)。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出台《战略人力资源特殊岗位计划实施办法》,设立两个特殊岗位:“医学”首期招聘“胡科学家”和“胡医学科学家”,招收5名“胡医学科学家”和2名“胡医学科学家”。我们将审核《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落实相应的人力资源服务,创建“人才之家”,建立“人才诊所”。
谱写深化改革创新、做强天才学校新篇章
湖北医科大学始建于1965年,前身为武汉医科大学云阳分校。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排名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强度不断加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积极引进人才,在十堰形成人才高原,履行大学职能,持续输送医学人才,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并支持当地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学校拥有两名优秀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超先生和英国皇家麻醉学院院士马达庆先生。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创新团队20个。省级人才和创新团队163个,其中包括湖北省优秀医学人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人才、湖北省社会科学杰出青年人才。学校制定并正在实施《湖北医科大学鼓励毕业生留堰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同时,这所学校也是湖北省最大的提供学历教育的省属院校。其注册商蚂蚁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技术、药学、护理、公共卫生与管理等领域。
作为湖北省及湖北、河南、重庆、陕西周边地区唯一一所独立的西方综合性高等医学院,湖北医科大学始终把人才放在发展的中心位置。近年来,学校不断吸引高层次人才,人才磁场效应开始显现。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吸引人才”,每年用于人才培养的经费超过1000万元。我校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正在积极实施“教师培训工程”和“拔尖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学校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招聘和提拔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担任关键职务。协助人才群体参加企业研讨会并在该领域工作。鼓励人才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委、部门挂职培训。学校努力“牢牢把住群众”,发挥好“政策牌”、“服务牌”、“平台牌”作用。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和机构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智力动力,为共建中国特色现代化湖北的实践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